云南龙蜥

Japalura yunnanensis   Anderson
   

  154  浏览



形态描述

鉴别特征 鼓膜被鳞,有喉褶;鼻鳞与吻鳞间相隔1枚小鳞,鼻鳞与第一上唇鳞相接;上唇鳞7-8;尾长超过头体长的两倍,第四趾长与胫长、头宽相等;眼后有一黑线纹斜向口角。
形态 全长(76+208)mm(雄蜥), (83+160) mm(雌蜥)。背面浅橄榄绿色或淡黄色,具墨绿色斑纹,头顶有黑色短线,由眼斜向口后角有一镶浅色边的黑色线纹;尾具深浅相间的环纹,腹面淡绿色。头宽为头长的三分之二左右,吻端较钝,略超出下领,吻棱与上睫脊相连续,二者均极明显,后者在眼后角上方有一缺刻,其后有一锥状鳞。两颊内凹,鼓膜被鳞,头顶凹陷,前额有隆起的大鳞,眼至鼓膜上方有4枚左右棱鳞排成一短行,鼓膜与颈鬣间有一大锥状鳞,眼与颈鬣起点之间有由数枚鳞片组成之疣状隆起物。吻鳞宽而低,上缘与3-5枚小鳞相接;鼻鳞与第一上唇鳞相接,其间无小鳞,鼻鳞与吻鳞间相隔一枚小鳞,仅1号彼此相接。鼻鳞大,前宽后窄,略呈卵圆形,鼻孔圆形,位于鼻鳞中央偏上方;上唇鳞7-8,个别一侧为6或9,其内侧自鼻鳞有一行大鳞与上唇鳞平行;颏鳞前宽后窄,下唇鳞数与上唇鳞一致;颈鬣明显,由5-7枚侧扁的鳞片组成,背鬣锯齿状。肩褶不明显,与喉褶相连续,咽鳞小于腹鳞;体略侧扁,背鳞小而起棱,其间杂有分散的大棱鳞,腹鳞明显起棱。四肢细弱,后肢贴体前伸最长趾端达鼓膜与眼眶后角之间,第III,IV 指几等长,第IV 趾显著长于第III趾,而与胫长、头宽相等。尾略侧扁,尾长为头体长的两倍以上。四肢及尾覆以明显起棱的鳞。

大小
生物学

生物学资料 生活于山区林间,常见于山间盆地的乱石堆、耕作地边的杂草及灌木丛中。4-9月在野外均获得生活标本,而以5月份数量较多。受到惊扰则迅速逃去,跑一段距离又转头观望敌害。剖视4月末至5月初采于景东、腾冲的2雌蜥,输卵管怀卵分别为7(左3右4,卵径9mm * 7mm)或9枚(左4右5,卵径,14mm * 10mm) 。
垂直分布:1400-2774m。

生境信息

生活于山区林间,常见于山间盆地的乱石堆、耕作地边的杂草及灌木丛中。

国内分布

云南龙蜥分布范围大致在东经98°-103°、北纬22°-27°之间的昆明、新平、景东、永德、腾冲、龙陵、丽江、西双版纳、双柏、漾濞等地。主要以云南横断山区为分布中心。

分类讨论

查看标本 云南丽江1 ♂ (CIB580178 ),西双版纳1♂ (CIB625219 ),龙陵5♂♂(CIB82069-71、82073、KIZ82081)4♀♀(CIB82068、82072、KIZ82074、82083),腾冲2♂♂(KIZ74 II 0230, 74 II 0240) 2 ♀♀(KIZ 74 II 0248 , 82104),景东4♀♀(CIB581732, 583623, KIZ75II 0069, 75II 0086 ),永德2 ♂♂ (KIZ79 I 145, 79 I 469)2 ♀ ♀ (KIZ79 I 220, 79 I 222)云南产地不详3 ♀ ♀(KIZ82004, CIBR004, R006),共计11雄15雌。
每侧上颌齿15-18枚。后部为三尖齿。
雄蜥半阴茎粗短,双叶型,每叶顶端下陷呈浅分叉状,远端大部分表面被小而整齐的蜂巢状结构,近端较光滑,精沟较宽,且在半阴茎分叉处亦分叉,沟唇明显成片状褶,两叶较膨大,背面两叶间下陷成一深沟,此沟延伸至蜂巢区基部(张服基1986:254)。
雄蜥尾基部较宽大,雌蜥尾基部较细窄;雄蜥尾长与头体长之比其值大于雌蜥;雄蜥的喉褶比雌蜥明显。